环球最资讯丨经济总量破万亿,北京这个区何以一骑绝尘 | 新京智库

▲2022年12月8日,“车客家园数字化菜市场”中心店工作人员在市场内通过网络直播介绍农产品(000061)。为了让居民买到优质菜、便宜菜,解决老年人出门购物不便等民生问题,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建设了农产品产地、便民市场、居民家庭三方联动的信息化、数字化协同的“车客家园数字化菜市场”。该数字化菜市场用网络联动起了多个省市的农户和厂家,定时开通产地、市场直播连线,为居民介绍农副产品的相关知识,方便社区居民线上和线下购买。图/新华社

北京海淀,除了教育水平拔尖,经济发展水平也一骑绝尘。


(相关资料图)

2023年1月4日,“北京海淀”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海淀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4%,占北京市四分之一,实现首次突破万亿元水平。

海淀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第二个破万亿元的区。

海淀区GDP为何能破万亿?

海淀区GDP凭什么破万亿

海淀区科研院所资源丰富,包括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北科等一众名校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自然也有出色的知识成果转化成绩。

“北京海淀”公众号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海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740件,增长20%;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3400亿元,增长15%。

这是什么概念?

不妨跟北京市和全国做一个对比。2022年4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潘新胜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持续全国领先。2021年,海淀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17.2件。

也就是说,海淀2021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倍多。而根据1月9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发布的数据,海淀区2022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的近25倍。

▲2015年以来海淀区与北京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比较,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单位:件。图/新京报肖隆平 实习生付佳 制图

在技术合同成交额方面,2022年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670506项,成交金额3729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和32%。海淀区和北京全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布为2920.8亿元和7005.7亿元。

也就是说,海淀区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多,是北京市的四成多。

▲2015年以来海淀区与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比较,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单位:亿元。图/新京报肖隆平 实习生付佳 制图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海淀区以第三产业为主。海淀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海淀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18.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1.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68.6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构成为0.02:8.75:91.23。

其中,第三产业又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北京海淀”发布的数据显示,海淀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

2022年,海淀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8家。高新技术企业收入预计3.8万亿元,增长7.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预计1.6万亿元,增长12%。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动态跟踪重点项目721个,新增签约项目54个。

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其来有自

相比全国很多地方,海淀算是最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区。

公开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淀区内有高等院校50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院所138所,有科技人员8万人。不过,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为了发挥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1980年10月,海淀区人民政府提出以科技和教育优势为主发展海淀区。海淀正式向发展科技的方向迈进。

彼时的中国,各大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往往生活在封闭的实验室里,不仅缺乏对生产的认识,也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不过,被誉为“中关村(000931)第一人”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联合其他科研人员于1980年10月开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成了中关村地区第一个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的民营科技机构。

陈春先的创举遭到了非议。不过,当时的中央政治局有关领导明确批复,肯定“陈春先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此举大大推进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导致后来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中关村园区的成立。

1984年11月,海淀区政府提出建设“两区一基地”,其中“两区”中的“一区”就是“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后,中关村地区产生了一批科技企业,如联想集团。1984年底,中关村的新技术产业企业就有40家。

▲2010年以来海淀区与北京市GDP比较。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单位:亿元。图/新京报肖隆平 实习生付佳 制图

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件事上,海淀区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更优的模式。比如,2018年1月,海淀区委、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亦被称为“创新16条”),首次正式提出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

有专家解释,这种合作打破了过去政府与企业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用共同的目标把各方凝聚起来,形成了创新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2019年海淀进一步提出,拓展创新合伙人网络,灵活运用共同设立创新基金、共同搭建新型研发平台等方式深化合作,将创新合伙人升级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可以说,海淀区不断向外传递实施创新合伙人战略、构建创新合伙人关系的信息和决心,得到了认可和积极响应。

在新机制的推动下,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总收入近三万亿元,实现逆势增长。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淀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逾1万家(全国有33万家)。其中有264家上市公司(截至2022年10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6家,约占全市45%;独角兽企业51家,约占全国20%。

还有哪些区即将破万亿?

除了海淀,上海浦东新区是第一个GDP破万亿元的区。

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预计2018年浦东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元。这是浦东新区GDP首次破万亿元。

除了这两个已经破万亿元的区,还有两个区的GDP也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破万亿元目标。

比如深圳南山区。2021年,南山区GDP增量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28.37亿元,达7630.59亿元,继续位居深圳市各区GDP第一位,也是全市唯一增量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地区。

有观点预测,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南山区2024年GDP有望冲击万亿大关。

不过,南山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1-3季度南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为5847.43亿元,同比增长3.4%。这仅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5460.45亿元增加了约387亿元。

有望冲击万亿元大关的还有北京朝阳区。朝阳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21年朝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617.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7.5%。2022年前三季度,朝阳区实现GDP为5549.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0.6%。

2022年1月8日起,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意味着过去三年,因新冠疫情受到冲击的生产生活秩序将恢复正常。从近期经济复苏迹象来看,南山区和朝阳区GDP破万亿元也是指日可待。

文/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肖隆平 实习生 付佳

编辑/ 柯锐

校对/赵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