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报告:文化产业融资呈反弹趋势数字概念仍是热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10月28日,“站酷”完成了C1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创投,此轮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以及体验创新升级等方面。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数字文化科技公司,此前已完成多轮融资。其深耕设计领域16年,聚集了1500万设计师、摄影师、插画师、艺术家、创意人,并为腾讯、百度、京东、奥迪等提供创意服务。


(相关资料图)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引领带动作用也更加凸显。”10月27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1年数字文化产业融资规模达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62.45%,比2020年增加6.64个百分点。

“数字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规模今年可能还会增加。”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金巍表示,“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提出“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在发展数字经济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化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正在成为文化经济主流,也正在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下,文化金融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总体上呈现反弹趋势。

中小银行发行文化信贷产品数量占比高

根据蓝皮书,2022年,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选取了30家银行进行调研,涵盖开发性金融、中小商业银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主要银行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9家中小商业银行,分析总结了近年文化产业银行信贷情况。

截至2021年末,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499.23亿元。在银行类别中,中小商业银行发行的文化产业信贷产品数量居于首位。2007-2021年,调研的30家银行发行的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共有42款,其中,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有2款,国有大行有13款,股份制银行有11款,中小银行有16款。

银行业协会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属地性,各地区文化资源禀赋、文化市场状况、优势文化产业种类、政府政策环境均有明显差异,跨地域可复制性较低,植根当地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地方市场、经济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有望成为推动地方文化金融发展的主力军。相比于全国性银行机构,中小商业银行与当地政府黏性更高,在渠道对接上具有强大优势,且与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立连接的渠道更多,而这些渠道本身稳定性很高,将会使政银企联动更加顺畅。

另外,中小商业银行因体量相对较小,其定向金融产品和定制金融服务业务流程更短、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能够给予文化企业更加及时的金融支持,也使得文化企业更愿意选择其产品和服务。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在同业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平衡收益和风险的动力,更愿意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文化企业。

在42款文化产业信贷产品中,有29款为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占比为69.05%。截至2021年末,在调研的30家银行中,文化产业信贷创新产品贷款余额为898.67亿元,其中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贷款余额为748.83亿元,占比高达83.33%。中国银行业协会认为,针对文化企业特点开发的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银行在资金价格、审批效率、风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相比非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具有较大优势,更容易满足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

IPO上市文化企业创新高

2021年以来,文化产业IPO融资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据中国文化金融数据库(CCFD)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IPO文化企业数量累计达408家,IPO融资规模累计达4240.82亿元。其中,2021年新增IPO文化企业数量达43家,较2020年增长13.16%,再创新增IPO文化企业数量历史新高;IPO融资规模增长至1201.4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34.96%,远高于上年同期的同比增幅(98.48%)。

《报告》认为,与2020年相比,疫情给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减弱,并且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内IPO融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文化产业IPO 融资规模实现加速增长,文化产业IPO 融资市场发展持续向好。

从细分行业来看,2021 年,由于快手、哔哩哔哩等文化传播渠道行业头部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融资超百亿元,该行业IPO融资规模高达662.50亿元,占文化产业IPO融资总规模的比重高达55.14%,头部企业融资带动效应明显。

另一方面,2021年文化行业私募股权融资数量为565起,同比上涨81.67%,融资总金额为444.80亿元,同比上涨114.89%。其中,互联网文化相关领域依旧备受资本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总融资事件数量的56.46%。

《报告》认为,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即使在资本寒冬、疫情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数字文化等新业态也仍是资本聚集的热点领域,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报告》指出,一方面,随着北交所的成立,国内A股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交易所鼎立的局面。按照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创业板强调“三创四新”、北交所主要服务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的市场定位,可以预见,未来具有“硬科技”特点、创新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文化创新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背影下,A股对企业盈利要求相对较低,这对于具有轻型、环保、创新等特点的文化企业更加友好。未来,随着全面注册制实施条件逐渐成熟,A股资本市场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具有“硬科技”特点的文化创新企业将迎来更多上市机会,新增IPO文化企业数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企业债券市场融资规模降低明显。根据Wind数据库及《报告》课题组整理的数据,2021年各类文化企业共发行76只文化产业债券,与2020年的119只债券相比下降36.13%,发行总额541.70亿元,较2020年的894.50亿元下降了39.44%,但是与2018年及之前年份相比,不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总额,仍处于较高水平。

此外,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占整体债券市场比重有所降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1.9万亿元;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发行数量占债券市场总发行数量的比重为0.09%,较2020年的0.24%显著降低。

未来,推动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报告》显示,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且具有轻资产、项目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拓展文化产业债券融资渠道,探索多种文化产业债券融资方式,从而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同时,“双碳”政策背景下,文化企业应积极落实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提升自身在文化产业债券市场中的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