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流动性的变与不变
如果2023年的中国经济要实现整体好转,在当前物价水平尚未掣肘货币政策空间的前提下,我们扩内需、提信心的复苏之路需要多少货币之“水”?如何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何谓流动性的变与不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月17日,中国官方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4.8%、0.4%、3.9%、2.9%。虽然“3%”低于年初既定目标,但超出当前的市场预期。
走进经济筑底重启回升的2023,我们需要在诸多变与不变之中,把握好稳经济与控风险的平衡术。放眼全球,2022年为遏制通胀而快速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将见成效,但代价是2023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需要变的是,稳健货币政策应思忖如何在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统筹发力。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央行通过两次0.25个百分点的全面降准,提供了逾1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
一边是开年市场利好消息频传,股汇双升;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内升值近3%,1月17日盘中报6.7883。一边是全球风险正在累积;如果美联储的看跌期权信仰在今年被“打破”,那等待全世界的或将是一场史诗级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国内来看,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认为,今年的情况不一样,城投债(信仰)有实质性的改变,并非不想继续维持风险清零,而是地方财政吃紧。
细观全球四大货币创造水源中心,中国之外的三个是:FED(美联储),ECB(欧洲央行),BOJ(日本央行),均加入或正步入“抽水”收缩队列。刚刚过去的2022年见证了全球资产如何大幅杀跌,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也出现裂缝,近期高盛等头部金融机构开始缩表、裁员。
不变的则是货币政策的“稳健”,不搞“大水漫灌”。尽管市场几乎一致认为,经济筑底修复,温和回升,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暂时打开了货币政策空间,但2023年货币政策的走向仍将是“适度宽松”或“稳健偏松”。
我们近日对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的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2023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六成观点预判“下调1次”;三成观点认为“下调2次”。
中国央行亦坦言,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时靠前发力,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但要合理适度,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
变与不变之间,其实还隔着一堵“风险之墙”。逻辑上,流动性无恙,资产负债表危机便不会爆发。
不容小觑的现实是,不少地方财政今年亟需补缺口。若经济低迷,房地产未回暖,地产销售疲软,其资产负债表或许会衰退;但如果财政无法回款,赤字裂口不能弥合,届时风险恐怕会传导至银行,导致其资产负债表有恙。其实这些年已有端倪,但裂缝并不大,银行仍无恙。风险“水落石出”的今年情况如何尚不明确,至少我们需要警惕局部和个别节点上出现突破;而这要求流动性不能断“流(水)”、资金链不能断裂。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出口仍是支撑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人民币口径下货物出口总额全年同比增长10.5%),但地产和消费数据欠佳:2022年社零、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下滑0.2%、24.3%、10.0%。而且,虽然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但总体的2022年的社会融资总额增长不及预期,月度社融数据波动性很大。
2023年宽信用的关键仍是居民和企业加杠杆,有券商预计2023年宏观杠杆率会上升到280%以上,中性条件下预计新增社融规模在34万亿左右。这背后关键词是“信心”二字。
因此,稳经济与防风险的平衡战略上,货币之水的闸门怎样开、如何关不可一蹴而就;“房住不炒”总体不可撼动,但特殊情况下,基于平衡战术是否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度抬升宏观杠杆率?结构性扩张流动性,也能确保经济重启之际货币政策的精准有力。此外,还要在政策上真正打通房屋销售“梗阻”。专家建议不宜忽视或限制有购买力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信心逐渐起来了,居民部门可能才愿意加杠杆消费、买房。同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引发衰退风险,令中国出口承压之际,我们也要未雨绸缪,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综上,在2023流动性的变与不变之间,若不考虑地产及债务等问题,市场主体或许可综合权衡经济复苏、风险偏好提升等利弊因素,寻找未来几年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特征的成长型赛道的投资标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