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多措并举提振内外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
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相关资料图)
4月份的经济数据有喜有忧。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4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此前18家机构对4月CPI同比涨幅预测均值为上涨0.4%。
喜的是,物价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和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仍未走出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这也为财政金融政策提供了更多腾挪空间。但4月CPI数据不及预期,而且同比较3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创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究其原因,虽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内需市场不振,消费动能不足。此外,从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4月份进出口数据看,以美元计,4月出口同比增长8.5%,预期增长8%,前值为增长14.8%;进口同比下降7.9%,预期下降0.2%,前值为下降1.4%。虽然出口维持较好趋势,但是进口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外部需求疲软和内需不足叠加,凸显提振内外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
这也验证了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判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对此,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从全球市场看,全球主要经济体高通胀虽然有所抑制,但也面临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或形成全球性负面传导。此外,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前景不明,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叠加美国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导致的市场焦虑,美欧等经济体也许会有新的衰退风险。在此情势下,中国经济复苏无法过多借力全球市场尤其是美欧经济体。当然,中国出口依然强劲,4月份贸易顺差6184.4亿元,扩大96.5%。1~4月贸易顺差2.02万亿元,扩大56.7%。出口这驾“马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强动力。但也意味着,更容易引发主要贸易伙伴对贸易问题的担忧。
外部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补上短板并激活内生动力。此外,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1.4%,也折射出市场主体投资愿景不高的隐忧。毕竟,利润不行时,企业只会收缩投资而不会扩大再生产。还有就是,近期公布的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49.5%,较前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近三个月首次落于收缩区间。4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56.4%,较前月下降1.4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制造业形势不容乐观,也是亟需补上的短板。
尽管如此,从全球各大机构的预测看,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依然好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需求不足是事实,但也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自我清醒。
面对内需不足的“数”,也有提振消费的“术”。
首先体现在楼市方面,通过化解优质头部企业的资金链难题,遏止了楼市供给侧因为资金问题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释放了刚需群体的购房热情。虽然4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热度有所下降,成交规模止升转降,房价走势继续承压。但是,房地产市场渐趋实现软着陆,市场分析认为二季度房地产市场会渐趋转暖。从房地产市场多周期的沉浮看,只要不出现硬着陆,房地产市场就总体风险可控,也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释放了假日经济的消费活力。从“五一”小长假的表现看,国人已经恢复了常态消费热情,吃喝玩乐“一条龙”消费的活力已被充分激发。这意味着,因疫情而阻断的文旅市场短板,已被完全修补。但是,“五一”小长假也暴露了内需市场的“灯下黑”问题,譬如多年来人们一直诟病的景区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跟不上等,服务市场的软硬件跟不上,也会拉低文旅市场的内需活力。
其三聚焦新产业促进消费升级。最大的亮点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63.6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9.5%;1~4月,产销分别完成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市场占有率达到27%。有分析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9%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651万辆。可见,中国新能源车消费,不仅有活力而且有后劲,还在全球同类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从房到车,再到衣食,囊括了内需市场的主体动能。从豪车到奢侈品,国人消费能力巨大。新能源车方面,中国有了既能出口海外又能吸引国内高端消费者的豪车品牌。14亿国人蕴含着澎湃的消费动能,若更多地立足国内消费品,将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当然,提振消费,尤其是普罗大众消费,更多的还是要通过稳就业的方式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这同样是供给侧和消费端有序平衡的大问题。如果说“五一”小长假释放的是被抑制的消费动能,可以靠存款实现,但是大众消费的活力并不完全体现在假日经济上,更彰显于细水长流的日常消费中。而这,既要宏观经济的稳增长托底,也要靠稳定的就业率支撑,更要靠看得见的收入增长来维持。宏观经济、市场活力和微观民生是个有序循环的大系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行。
此外,找准制造业亮点,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以及继续减免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也是强化内生动力的基础要义。
(作者为财经智库学者)
关键词: